娱乐影视影讯
Tips: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&长按图片存图

p793947034.jpg

名家点评

文学评论家勃拉果依称赞它是社会主义现实义的杰作。苏联文学家列伊德曼指出,《一个人的遭遇》是小说体裁中俄罗斯式的地方抄本,《一个人的遭遇》表达了新的艺术概念,索科洛夫的“自我忏悔”形成了若干独立部分,如“战前生活”、“告别家庭”、‘被俘”、“教堂里”、“不成功的逃跑”、“对米留尔的斗争”、“获救”、“家庭亡故”、“邂逅万尼亚”等。它们都是独立的小型叙事作品,它们内部都有“戏剧性成分”和“叙事性成分”,有独立的冲突对象。《一个人的遭遇》在苏联中的过渡性意义明显,小说既有英雄主义的流风余韵,又开启了非宏大叙农的先河。索科洛夫既惊心动魄又寻常可见的经历,使这部小说开启了苏联战争文学新的一页。过去苏联战争文学中的主人公多是建立了奇劝伟业的英雄,他们的人格和能力似乎超出普通人许多,如波列伏依的《真正的人》。现索科洛夫这样的普通人成了小说的主人公,他的身上既有普通人的凡俗又有英雄的光辉,这就为后来苏联战争文学、乃至整个苏联的非英雄的书写提供了启示和范本。其次,在《一个人的遭遇》中,肖洛霍夫有意识地营造了沃·伊瑟尔所说的文本的“召唤结构”,他是在期待有经验的读者的参与,这经验就是对20世纪前半叶俄罗斯苏联历史的把握。作家通过书名和主人公的姓名提供隐喻性的文字,引导读者调动自己的知识、激发自己的想象去先成作品的象征结构。

20140329160516_yA5Jx.thumb.600_0.png

这部小说的发表,被看成是苏联五十年代中后期解冻文学的信号;这部小说是在《真理报》上发表的,读者立刻明白,政府在支持作家。从此,苏联大面积出现反思社会黑暗的,反对官僚主义的作品。这种思潮持续到1958年,后来以苏联另外一个作家“日瓦格医生”事件为标志,苏联文坛又出现了冰封时期,但是,地下的解冻文学仍继续发展。从此出现涌现了诸如柯涅楚克的《翅膀》、佐林的剧本《客人》杜金采夫的《不是单靠面包》,特瓦尔托夫斯基的长诗《华西里·焦尔金游地府》等。作品要求文学站在“人性本位”的高度,直面和批判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弊端。解冻文学之前的苏联文学作品往往写事重于写人,力图走出当时主流文学的误区。

20140306205829_WjcLk.jpeg

米哈依尔·肖洛霍夫(Михаил А Шолохов 1905-1984),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,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,苏联著名作家,曾获得列宁勋章和“社会主义劳动英雄”称号,当选苏共中央委员、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、科学院院士、苏联作家协会理事。1965年他的作品《静静的顿河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。二十年代末,我国新文学奠基人鲁迅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。1931年《静静的顿河》中译本作为鲁迅编辑的“现代文艺丛书”之一,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。从此,肖洛霍夫的作品几乎每发表一部,都很快介绍到中国来,尤其是《一个人的遭遇》在《真理报》上刚一刊出,当月就译成了中文,而且有两个不同的译本,先后在《解放军文艺》和《译文》上发表。这在中国翻译史上是难寻之事。

标签: 悲剧 战争 一个人 孤儿

上一篇:分手说爱你,港女80后的爱情故事!

下一篇: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,利益处处受损!

相关文章

热门推荐